关于我们
方法
团队
机会
项目
观点
文章
新闻
研究
联络
ENG
/
简
关于我们
项目
观点
研究
联络
ENG
/
简
观点
文章
Digital Heritage Trails Are Bringing the Past to Life
Three initiatives from Thailand,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show how lightweight tech, paired with local custodians, can turn wandering into witness
文章
新加坡河成功转型之道
昔日的河畔工业区重建后成为多姿多彩的好去处,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文章
城市的根基
精湛工艺品贸易曾塑造东南亚城市,悉心培育下也可引领未来
文章
建筑改造:为旧空间注入新气象
印尼多个活化再利用(Adaptive Reuse)项目巧思不断,让大众看到商业和文化元素如何活化城市空间
文章
保育公屋个案研究
民间社運組織与小型建筑公司合作,为维多利亚州的公营房屋和一众居民开拓新路向
文章
制陶织物,缔造资本:东南亚的甘榜艺术经济
回溯历史,东南亚的甘榜艺术曾在不知不觉间打下经济实力。如今这个创意经济模型又再迅速发展
文章
共同设计:完美结合设计知识和在地经验
社区参与共同设计在英国大行其道,三个项目,三种不同取向,空间翻新后同样成功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缔造间接社会福祉
文章
人类世的艺术:直面全球环境危机
越来越多艺术家以作品关注环境议题,许多更以亚洲脉络进行创作
文章
Citywalk(城市漫步)成为日常,对于城市设计意味着什么?
这股热潮日益流行,在中国大陆尤为显著,背后有何原因?规划师和设计师又可以如何解读?
文章
保育甘榜的遗产:平衡建筑和文化
文化遗产保育不只围绕实质环境。新加坡的达哥打弯正是佳例,展示持分者如何保存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同时划出发展空间
文章
海上城市:塑造东南亚城市未来的甘榜
在高楼尚未拔地而起的时代,作为海上贸易和文化枢纽的甘榜已在东南亚形成最原始的城市网络,对东南亚城市至今仍带来影响
文章
探索九龙城寨的历史: 一个被遗忘的城市
时代的终结 : 回顾九龙城寨拆迁过程及其留下的歷史遺産
文章
文化旅游: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从令人惊叹的兵马俑到壮丽的大唐不夜城,西安为游客呈现了一个迷人的文化之旅,其展示的众多出色元素,使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中心。
文章
香港历史文化遗产保育——蓝屋
蓝屋作为社区空间,是一座受保护建筑,並鼓励大众、商界、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参与保育文化和遗产。
文章
重回社区舞台的冼都火车总站
透过地方创生的概念,冼都火车总站得以保留社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以重生的姿态回到了当地的社区舞台。
文章
城市生命体 – Patrick Geddes爵士的再度崛起
Patrick Geddes被譽為公眾參與的始祖,他最著名的論理便有「自治社區」及「由下而上的社區規劃」。此外,他是場所營造的先驅,城市保育運動的始創人,也率先提倡「放眼全球,本土實踐」。
文章
保育、怀旧、创新及社会发展
保育能够重新定义传统的建筑专业,更能推而广之推动现代社会及政治发展。
文章
何藩的“本土”
摄影大师何藩的摄影真正可敬的地方,是他先知先觉地捕捉了现代都市的脉搏,让今人透过黑白的旧情观看那个也许从不存在过的“本土”。
文章
活化再生:历史建筑化身博物馆
皇后码头的清拆事件,对不少香港人来说是当头棒喝——眼看一个又一个具历史价值的古迹建筑被拱手相让,而大众却不哼一声。然而,并非所有旧建筑都值得一砖一瓦原状保留。
文章
街坊邻里新面貌
成功的市区更新项目应该以人为本,而非地产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