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火葬塔:为告别而建

巴厘岛的葬礼仪式恩加本(Ngaben)以此进行火葬,这不仅超越了礼仪用品,更是一门集体工艺的生活实践

Image By: Adi Widiantara

巴厘的火葬塔(Bade)以竹木搭建、布品装饰,是释放先人灵魂的器具在民间也发挥提升技能、社交联系和空间传统的功能通过集体制作令文化延续传承。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印尼馆提议火葬塔参展。共同策展人Ni Kadek Yuni Utami忆述

为仪式所做的准备很少会耗费长时间社群人士应邀参与合作在短时间内制作仪式所需的用品要在有限时间内筑起庞大的火葬塔,可想而知过程注重多方面参与通过群策群力互相理解、掌握工序、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建造在巴厘社区志工活动会按大家的专业和工作量分组其后一同完成集体目标。这个临时活动触发人与人及人与空间的关系,他们所聚集的空间也就有了新的意义人们齐聚于此,为同一目标齐心合力,结束后又回到各自的日常。” 

ADW08253
图片来源: Adi Widiantara
图片来源:  Adi Widiantara

准备时间短、合作规模大,这种节奏塑造了火葬塔。塔底以竹竿筑成井字结构,以藤枝和绳绑紧,宽度须能够撑起高塔,让重量分布到长撑杆上。塔身以竹架和包上布料、纸品及装饰的轻型木材构成。火葬塔的层数只能是单数,如7层、9层或11层,按先人生前的社会地位而定平民的火葬塔大约1015,王室葬礼则甚至会超过20米。 

建造高塔并非单靠一人主导。巴厘岛的社区单位“Banjar”负责为人手分组,每组负责建造塔的一部分。Sangging意即工艺组长,负责为比例、图像和技术提供指引。制作则靠志工自愿参与。各部分会在工场预先制作,仪式前几天开始组装,过程密锣紧鼓,楼高数层的火葬塔不到一周便能盖好。这不是因为工艺简单,而是他们乐意广传制作知识老一辈示范扎作、接驳和加固,年轻一辈边学边做,技术和故事便在过程中传承开来一座火葬塔俨如一所学校。 

图片来源: Adi Widiantara

到了游行当日,火葬塔就是一场表演。当地称为Lancingan的长白布从塔顶垂落,代表连结先人的家属和灵魂。数百人抬着火葬塔穿过狭窄的大街,在每个十字路口都会象征摆脱守护先人灵魂通往来世。来到火化场,遗体安放或龙形状的棺材中,称为Patulangan,其后进行火化,仪式便告结束火葬塔烧成灰烬使命也随之完成。 

短短的仪式非象征人间消逝,呈现一股坚韧的力量。建材轻薄的火葬塔以竹节、参差剪裁顺手拈来的绳子建造,其社会影响力却举足轻重火葬塔在仪式需要时才会存在,结束便化为轻烟,却世人重新联系、温故知新,带来实用知识——唯有重新建造才能重新学习,也因为重新学习才能让文化不断延续。延续非来自永恒而在于无常无常促使人们反复练习缔造传承 

图片来源: Adi Widiantaraking
 
 
图片来源: Adi Widiantaraking

盖一火葬塔就是一场告别的练习,它哀悼百人共抬在仪式中绕转,最终付之一炬。它所留下的价值是重塑的能力,让人们相聚协作传授知识,共同应对世事变迁 

疫情出现令双年展的参展装置最终未能成事,但仍然回应了策展人Hashim Sarkis的叩问:“我们将如何共存?”提醒我们建筑可以是集体努力的成果重点在于共同参与而非个人主导满足临时需要,不求永久存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