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城市主义可以纯粹简单得在涂漆路缘、折叠椅和暂借盆栽之间发生,居民透过小型介入行动,掌握重构城市空间的权力。这个概念取自法国学者Michel de Certeau的著作《日常生活实践》(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战术”就是迂回地绕过规划部门重型“战略”的即兴行动,随机而变。

2009年,这个概念从紙上理论跃变成街頭实践:纽约用了交通锥和户外躺椅等微不足道的设施,封闭了百老汇大道至时代广场的路段。透过这项试验,这区成功减少车祸、增加人流,更造就了日后时代广场的永久行人专用空间。这次实践带来的讯息显然易见:先试行,后规范,而这个概念现时更逐步蔓延至东南亚各地。

其中一个案例是菲律宾八打雁省(Batangas)的古镇塔阿尔(Taal)。2023年,当地非政府机构连同建筑系学生,与中学生志愿者进行一场有关公园广场的“设计冲刺”。团队设置了掐尖(pinch point),然后安装结合种植箱的组合长凳、竹篱和太阳能灯串,预备欢庆周末;每个组件的重量很轻,一夜间就能重新布置。根据The Journal of Public Space一项研究作出的统计,青少年的逗留时间延长了一倍,昔日广场上老幼共融的情境再度出现。自此之后,城市工程师把民众群策群力的布局整合成永久性翻新计划,并每年拨出一笔青年微型补助金来更新现有设施。


在马来西亚乔治市,战术城市主义则出现不同影响,不知不觉间与规例展开角力。2012年,立陶宛艺术家Ernest Zacharevic的艺术壁画系列——包括实物原大、连接真实脚踏车的作品“姐弟共骑”——令本頭公巷变成打卡点,人潮不绝,这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區因此成为环球旅客必到景点。然而名气却也带来了冲突。Ernest Zacharevic后悔作品引来大批民众,更有商家未经授权便把他的作品印在飞机涂装和商品上。今年,Zacharevic宣布向亚洲航空采取法律行动,把这场纷争成为艺术家在公共领域权益的例案,并开设相关展览以表立场。

至于香港也不甘后人。慈善基金信言设计大使的旗舰计划Design Trust Futures Studio在九龙、港岛和新界的现有空间打造出“微型公园”,利用设计方案注入新气象,令空间变得更美观实用。

以上个案正刻画了一整套政治议程。首先,把临时设施视为城市研发计划:批出自动更新的许可、免除轻微的规范冲突,在民众使用后要求提供报告,以便有效的临时干预方案成为永久建设。第二,透过透明的拨款程序确保微型基金用得其所,邻里组织不用苦等年度预算,可以更快作出行动。第三,更新街头艺术和临时装置的知识产权框架:创作人需要可负担的快速途径来授权或保护突然拥有商业价值的作品,城市也需要一套平衡私人权益和公众欣赏的框架。最重要的是公开数据——当居民看到口袋公园为闹市带来喘息空间、增加人流,就能得到当局首肯,作出长远投资。在东南亚增长迅速的城市,灵活应变不是门面工夫,而是让规例赶上街头变化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