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Bernheimer Architecture
纽约法拉盛是历史悠久的华人和韩国移民聚居地,中层公寓林立,当中“法拉盛一號”看来与普通中层公寓无异,然而这幢十层高的综合大楼有个特点:特别为跨代居民入住而建。

这个发展项目在2015年施工,其时社区发展组织亚洲人平等会(AAFE)获得纽约市政府合约,可利用市立停车场的土地开关价格相宜的住房项目。四年后,大楼在剪彩仪式和舞狮庆祝声下交付启用,提供231个公寓、2,000平方米零售空间以及接近同等面积的园景户外空间,还有由AAFE营运的社区中心。
项目提供单人公寓以至三房公寓,专为中低收入家庭和单身人士而设,另有66套公寓留给极低收入老年人士。项目由Bernheimer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设计,负责建筑师Andrew Bernheimer在2019年向“纽约时报”表示,老年人公寓“全都集中在大楼中央区域,缩短他们从电梯回家的步程。”


但这并不是老年人住房项目,而是跨代共居住宅。大楼设置多个共享空间,包括由居民自主打理的屋顶农场,以冀建立人口多元化的社群,而且不独是老年人受惠。致力推广跨代合作的慈善机构Generations United曾发表一份报告,提及一名34岁的居民Mike向研究员表示:“我这代人和年轻一代都感到孤立,社区似乎弥漫著切切实实的恐惧和不满。”Mike搬到法拉盛一号后,终于觅得负担得起的住所,更与邻居也成了朋友。

世界各地陆续出现兴建跨代共居综合大楼的新浪潮,法拉盛一号只是其中一例。这些项目的目标是释除社交孤立——不论老幼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同时建立更坚实强韧的社区。据2023年一份对六个不同国家的研究文献综述推测,鼓励跨代接触和沟通有助改善精神健康;虽然尚未有明确的科学实证,但当全球的孤独、碎片化及两极化问题越见严重,拉近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所带来的裨益,似乎不言自证。
而且这可不只是关乎住房。加州地产发展商Manoucher Sarbaz曾发表文章,他认为:“一个真正可持续的社群能让儿童、年轻人、父母和老年人等所有年龄层的人各得其所,促进互动并培育归属感。”他又指:“我们的责任是考虑社群中每个人的需要,记住一个设计完善的空间能让不同世代的人群共处,互相学习,建立更美好的未来。”


Sarbaz也指出设计跨代空间需考虑的重要元素,他认为应采用绿色,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受自然绿意吸引。空间设计应适合所有年龄和能力的人使用,而且灵活性高,可配合各种活动,并应设置充足的座位和聚集区域。此外,跨代空间亦应该充满乐趣,例如设置户外训练设施以及让人下棋或打乒乓球的桌子等。
某程度上,这些是优秀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但聚焦于促进跨代交流添加了新的面向。加拿大城市研究員Claire Nelischer将之形容为“关顾公共空间”,说到底谁又不想社区关顾自己的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