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购物商场重生记: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清迈为案例

数十年来,东南亚的购物商场代替了公共空间——这个冷暖相宜的小世界是家庭聚享时光、年轻人流连的去处,商业活动频繁热络。现时,传统商场面临没落,偏偏有些地方却带来了新路向

在马来西亚,Wisma Cosway和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等是老旧的分层地契商场,它们饱受分式产权和投资不足的问题所困,难以进行翻新或迎合市场。当地不是没意欲带来集体改变,就是欠缺能力,令昔日的购物商场沦为城市模型遗迹,从此光辉不再。

不过,类似的案例迎来了突破。在马来西亚其他地方和泰国等地,私营机构代替政府政策推动商场改造。以清迈中央集团(Central Group)旗下的真心(Jing Jai)项目为例,起初并非以高级零售为定位,纯粹是一个农夫市集,后来慢慢发展成创意集群,三大区域集合了美食和文创、艺术和社区空间,支持当地民众持续发展和维持生计。市集有超过250个摊贩摆卖,除了每季举行展览和引入生活百货商店,更开设了泰国第一家“绿色”超市。真心项目的成功,证明即使地点在首府以外,零售活动也能缔造集公民、环保和文化于一身的平台,毋须依赖国家支援。

Mbloc_03
图片来源: Diandra Erdiputra

马来西亚也出现同样的改造。吉隆坡甘榜亚答的中山同乡会大楼(Zhongshan Building)经活化后成为深受欢迎的艺文聚落,吸引书店、艺廊和设计事务所进驻。大楼内的租户皆是独立运营,却能靠集体力量带来传统商场以外的选择,布局尽见巧思,吸引人细细品味。而印尼也不甘后人,当中M Bloc Space及其姐妹项目便值得留意。

 
new Bahru
图片来源: Finbarr Fallon
new Bahru
图片来源: Rilly Chen
 

新加坡则仍是混合模式。国家规划、市区重建局与土地管理局的新框架与古迹保育政策互相配合,固然功不可没。当地最具活力的项目,比如把旧校舍改造成可容纳60个租户的创意集群New Bahru,还有以诊所改建成生活消闲节点的Kada,幕后构思则是对地方营造和社群策划具触觉的私营发展商。可见商场的未来不一定倚重于规模或名气,反而重于缔造密切连系和质感,显现背后的故事脉络。

New Bahru_01
图片来源: Rilly Chen

要推动这样的集体协作,关键在于改变目标:这些商场不只是购物地点,而是一场又一场关乎城市节律的实验,串连起商业、古建筑和生活日常。然而,这些项目也揭露了区域不均。当政府政策反应缓慢甚至不作为,便要靠发展商、业主和小型集群等私人利益主导重塑城市面貌。商场起死回生不仅是建筑议题,也是创业议题,而谁来重塑城市就是问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