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艺动全城

艺术展让香港成功晋身世界艺术版图,却并非唯一推动本地艺术发展的力量

香港已发展成为艺术展览之都。自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展首次举办以来,香港成功打响名堂,成为全球艺术爱好者每年必到的一站。由香港国际艺术展到巴塞尔艺术展典亚艺博Affordable Art FairArt Central,以及城中大大小小的精品及酒店艺术展,这个特别行政区如今不单是全球其中一个规模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更一跃成为亚洲艺术展览首都。

这些艺术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除了经常成为新闻焦点的惊人销售额外,不少艺术爱好者、时尚达人以及Instagram新一代都喜欢一边喝着香槟,一边在色彩缤纷的艺术品前自拍。然而,在华丽的表面背后,这些艺术展是否有助香港的艺术发展?抑或它们只是昙花一现的奇观?

1997年,香港的主权由英国移交回中国,本地艺坛自此开始急速发展,主要诱因来自蓬勃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回归后的年代,全球两大拍卖行——佳士德及苏富比开始将他们的亚洲总部由新加坡迁移至香港,进一步壮大他们自1970年代在区内已建立起的影响力。佳士德香港在香港国际艺术展开幕前三年,即2005年首次在湾仔香港展览中心举行春季拍卖展。不久之后。以美术及古董收藏为主题的典亚艺博,亦于2006年首度现身。

香港国际艺术展在2008年正式开幕,此时香港已跃升为继纽约和伦敦后,全球第三大艺术品拍卖市场。首次举办的香港国际艺术展邀请了来自17个国家约100家艺廊参展,展览规模之大堪可与上海和新加坡较劲,足证香港有望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之都。“亚洲刚好需要一个艺术展览中心。”当时的香港国际艺术展总监Magnus Renfrew在展览开幕前向ArtAsiaPacific透露。

这正好标志着香港艺术力量爆发的开始。这些艺术展将国际一流的艺廊如高古轩画廊、豪瑟沃斯画廊、贝浩登画廊及白立方画廊带来香港,它们其后逐一落户我城开设门店。香港国际艺术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2年便有来自38个国家共266家艺廊参展。2013年,香港国际艺术展获来自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展主办机构收购,并易名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同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艺术展览品牌Affordable Art Fair亦正式进驻香港。

香港艺术发展一方面非常蓬勃,另一方面却被人狠批离地,脱离了本地草根艺术圈。无疑,这些艺术展所展出的作品不但价格高昂,而且大部分并非出自香港艺术家手笔,就某程度而言,这些确然是事实。

这得归咎于香港艺术—尤其是当地艺术—在发展上的根本性缺陷。有别于全球主要艺术品交易城市如纽约、伦敦,以及巴塞尔艺术展的发源地瑞士巴塞尔,香港缺乏一个完整、健康的文化生态系统,令艺术在被商业市场主导之前,获得充裕的发展空间。

除了缺少具影响力的本地艺廊外,本港同时缺乏国际级教育机构及文化基建,去培育艺术家、观众、本地鉴赏家,以鼓励更多本地艺术创作。香港大多数博物馆都由政府营运,它们的焦点从来都不在当代艺术上,而且明显与当代艺术世界脱节。世界级的艺术生态系统得以持续运作,全靠各持份者包括教育机构、艺廊、拍卖行、赞助商、观众及媒体等各尽其本份。2008年,政府宣布在西九龙文化区开设世界级视觉文化博物馆M+,这一消息曾为本地艺术圈带来希望,然而经过逾十年的筹备工夫,这个重量级艺术中心的正式开幕日期至今仍未有定案。

青少年艺术教育同样为人垢病——既不足够,内容亦过时。纵然近年情况有所改善,在新高中课程加入了艺术鉴赏,组合成“其他学习经历”;但是在缺乏博物馆文化以及一流文化学术机构的前提下,结果是这些艺术展成为许多年青人及普罗大众首次接触当地艺术的渠道,然而艺术展终究只是商业平台,难以启发观众以批判的角度去欣赏艺术。

尽管如此,在未来的五年内,情况仍有转机,例如去年开幕、改建自旧中区警署古迹群的大馆;经过全面翻新和扩建的香港艺术馆,预计将于2019年11月重开,并加入有关美术及当代艺术的活动;以及有望于2020年开幕的M+。只要这些机构能够找对与观众进行互动的方法,告诉他们除艺术展外还有其他接触艺术的平台,同时启发大家艺术必须与其环境脉络一同欣赏,才能丰富作品的整体故事性,如此种种有望能颠覆大众对艺术的态度。毕竟,艺术不应单单被视为商品,而是另一种提出问题的方法,尝试改变人们的固有想法或社会现状。

话说回来,对于香港的艺术发展,艺术展并非一面倒的坏事。毕竟,这些展览成功令香港晋身艺术世界版图,也给予了本地艺术家向国际展示的舞台,例如于2012年勇夺香港国际艺术展“艺术世界之未来”奖项的李杰,便是香港艺坛其中一位耀眼新星。艺术展的成功,亦令一向功利的香港人—尤其香港家长—对艺术改观,认为艺术也是一门赚钱生意,鼓励更多年青人投身艺术行业。香港艺术发展的序幕,虽然没有像伦敦和纽约般正规,但艺术展成功另辟的蹊径,或许会带来更多启发。

 

本文与文化新闻学研习营共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