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荒野的呼喚

生物多样性对于拯救地球有何重要性?城市再野化是否可行出路?

全球环保斗士纷纷提出各种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的口号,其中一个提出的策略为密集式绿化,它牵涉到再生能源、能源效益、碳捕捉、被动设计等等课题,还衍生出一大堆如何将自然引入环境的词汇,包括城市绿化、再野化、生活化街道、绿道、亲生物性... 这些看似类近的词汇之间其实有着微妙分别,然而归根究柢,假如环境责任意味大家必须不惜一切去确保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安危,最关键的是要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瑞典环保少女Greta Thunberg一直锲而不舍地提醒大家,每天都有多达200种生物濒临绝种;要知道,在道硌回旋处的水泥花槽栽种几株棕榈树或花坛植物虽然能美化环境,然而对于拯救这些濒临绝种生物及修复生物多样性却毫无半点帮助。

何谓生物多样性?

绿色和平Louisa Casson谈及“地球的维生系统”时解释道:“健康的森林和海洋可帮助我们竭止气候灾难、供给我们洁净空气,以及从未来新疾病引起的大流行病中保护我们。我们在保护自然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自己。”

在2020年9月30日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常务秘书长Antonio Guterres发表演说:“人类正在向自然界宣战,我们是时候要修补彼此的关系。全球超过六成的珊瑚已因过度捕捞、破坏性捕捞及气候变化而濒临绝种,野生动物数量亦由于过量消费、人口增长及密集农业而急剧下降。正如主席刚才提出,物种灭绝正在加速,近百万物种正面临绝种威胁。砍伐森林、气候变化,加上为了生产更多人类食物而牺牲的自然保护区,如此种种正逐步摧残地球的生态网络。

我们是该生态网络的一分子——要有健康的生态系统,人类后代才能茁壮成长。自然界一旦出现不平衡,便会导致致命疾病的爆发,包括爱滋病、伊波拉,以及现时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都令我们束手无策。六成已知疾病以及百份之七十五的新发现传染病均为人畜共通病,即由动物传染给人类,可见地球健康与否与人類福祉的确息息相关。

可惜地,世界各國為2020年所訂下的生物多樣性目標,沒有一項能夠成功達標。

联合国常务秘书长为生物多样性的讨论下了重要注脚:“大自然的耗损并非仅仅环保问题,它还关乎经济、健康、社会公平及人权。”气候峰会及国际会议上的討論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很難取得进展;而Extinction Rebellion因而选择用最直接的方法,将受人敬仰的科学家、大自然历史学家及广播媒体发表的警世言论罗列出来,借此引起大家对生物大减绝的关注。

“急剧的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生命带来严重影响,更多人口会面临极端天气的威胁,甚至改变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食品、食水以至空气的质量和安全。”2018年11月 28 日刺针期刊”2018年健康与气候变化:决定未来国家民众的健康水平”

这并非丧失大自然奇观般简单;只要有一个微小的生物绝种,都会破坏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甚至导致倒塌——这可是支援地球所有生命最重要的生态网络。

-- Sir David Attenborough,2019年4月18日,BBC One纪录片“气候变化:事实真相”

城市再野化

再野化是否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折衷办法?很多科学家都指出,这是我们目前匮乏的情况下最有效率的手段,而环保组织野化英国(Rewilding Britain)更将整个过程定义为”大规模的生态系统修复,让大自然照顾自己。”

作家兼保育人士Isabella Tree和其环保主义者丈夫Charlie Burrell正在英国西萨塞克斯打造他们的野生乐园。2015年,她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批评传统的环境保育形式,在连结大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前提下,创造了大量零散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它们对于减慢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丧失并没有帮助。她主张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建立河流、草源、林地、沼泽、灌木等自然景观,串连成生态廊道,让生物可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都市中自由游走和生存。

大家或许没有3,500公顷的土地,大多只可享用到由公共机构或私人业主慷概腾出的公共空间,根本难以进行所谓的再野化。英国的铁路网公司可能是例外。“2018年,公众开始关注铁路网公司如何管理铁路旁的自然房地产,其後政府为铁路网房地产的生物多样性发表了研究报告。”欧华尔伦敦办事处董事Jonathan Pile指出,由于政策之误,数以万计沿32,000公里铁路生长的树木及灌木丛被连根拔起,触发后来发表的Varley Report,重新审视铁路网公司对于保护及改善自然环境所肩负的责任。

“这大大改变了往后的政策制订,也引发对铁路周边房地产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所进行的深入图像研究。”Jonathan解释道:“较诸城市的道路系统,铁路网络所形成的绿色廊道更具重大的生态意义。”

纽约高线公园

纽约高线公园为如可在城市里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提供了一个典范,更衍生出如绿道及绿色廊道等环保词汇,意指在城市里提供公共场所和公园以外的绿化休憩空间。生物亲和城市运动不单在美国盛行,更受到其他空间较充裕的城市如澳洲的欢迎。该运动泛指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包括在大楼加入绿植,让住户感觉跟大自然更亲近,而绝非纯粹的外在点缀。然而不少科学家却批评此举无助复修生物多样性。

Jonathan对于绿道运动为城市和郊区带来的好处抱持审慎乐观态度,至于能否缓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却有所保留。然而有关运动跟鼓励城市非机动化出行方式(主要步行和骑自行车)息息双关,而且能创造双赢局面,例如改善居民精神及身体健康,更好的道路安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都市热岛效应、纾缓交通挤塞等等好处,有谁又会反对?